中秋节是几月几日英语(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目前是有很多朋友们对于中秋节是几月几日这个信息比较感兴趣,那么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中秋节是几月几日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会喜欢哦。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又称为仲秋节、拜月节、月亮节等,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原本中秋节是定在干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一天,但因为不是每年“秋分"都是圆月,所以后来又将中秋节定于夏历(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我国历史发展中有着很多传说和诗句来歌颂这个节日,而中秋节有着很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从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大家对中秋节最深的印象是放假三天、赏月、吃月饼。而吃月饼的习俗是来自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习俗,月饼本来是人们用来供奉月神的贡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分食月饼,赠送亲友。
中秋节月亮像什么
中秋节的月亮又大又圆,而且光芒四射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挂在天空中的大玉盘,散发着柔和的乳白色光芒。有的时候月亮又散发着黄色的光芒,所以看起来又和一个大月饼一样,或许它就是嫦娥的中秋月饼吧。有时候它也像是一个高高挂起的灯笼,照亮了游子们返程的道路。还有的时候啊中秋的月亮像一个挂在天空的明灯,仿佛是仙界放置在人间的引路之灯。
中秋的习俗有哪些
赏月
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又大又圆,看起来十分的好看,这是因为据说此夜月亮距离地球是最近的时候,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月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赏月的习俗,这一天回娘家的媳妇也必须返回夫家,否则就会被王母娘娘抓到月亮上和嫦娥关在一起,终日只能和一只小兔子作伴。
吃月饼
月饼这种食物最初是用来供奉月神的贡品,后来人们逐渐把月饼作为了食物,月饼象征着阖家欢乐的大团圆场景,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把它用作赠送亲友,这个习俗无论是南北方都是殊途同归的。
扎灯笼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早写时候,流行木瓜灯,利用木瓜皮制成得别致花灯,非常有意思。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之夜,千家万户于庭院中对月设下香案,摆满了时鲜瓜果,诸如西瓜、苹果、葡萄、枣、梨、栗子等,还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头之类。全家人还在香炉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树。一切布置停当之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所谓祭月,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妇女。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蝉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