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已然成为小儿致残的主要疾患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脑瘫已然成为小儿致残的主要疾患之一,它严重地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生活自理和接受正常教育的能力。临床上,脑瘫儿童的家长在想法、家庭训练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大误区,可能使患儿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此总结一下,希望家长们及时纠正,以改善小儿脑瘫的后遗症:
关于小儿脑瘫想法上的误区
1
患病率很低?
脑瘫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巨大。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在0~6岁的儿童中,脑性瘫痪的患病率为1.2‰~2.7‰,男女比例在1.13~1.57:1,我国有600万左右的脑瘫患儿。
此外,每年有数万新发的脑瘫患儿出现。脑瘫患儿实际上不但影响个体家庭生活质量,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和关爱。
2
脑瘫吃药打针能治好?
脑性瘫痪大部分(70%)是怀孕期引起的,到出生后才表现出来,所以没有办法针对病因治疗,治疗脑损伤的药物一般是神经营养药物,针对异常姿势效果不好。
脑性瘫痪的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主要有语言训练,智力康复,上肢康复,下肢康复,头部控制训练,坐位训练。
3
脑瘫是不可治愈的?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脑瘫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通过长期、科学、系统的功能训练可以使大多数脑瘫儿童的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但由于脑瘫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代价很大,家长很容易丧失信心,从而延误治疗时机,造成孩子终生残疾。
4
完全依靠手术和药物治愈脑瘫
在脑瘫患儿早期(1岁之前),应用一些药物对脑瘫的治疗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后期药物对脑瘫就没有作用了。
必要时,手术可以矫正肢体畸形或缓解肌肉痉挛,预防关节挛缩。但是有些家长对手术的期望值过高,盲目地对不符合手术指征的患儿采取了手术治疗,或手术后认为万事大吉,放弃了系统的康复功能训练。
因此,脑瘫儿童的手术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认真进行病例选择,按照手术治疗的原则对手术及术后康复方案进行总体设计,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关于小儿脑瘫家庭训练的误区
01
“缺钙?”
很多脑瘫患儿都是7~8个月才刚来医院就诊,问起原因通常都是说一开始以为是缺钙,只给孩子增加了补钙的营养剂而已。这里我们了解一下小儿脑瘫早期会出现的症状:
1、小儿出生后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
2、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
3、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4、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
如果家长发现小儿有上述症状中的一条或多条,应立即到相关医院进行筛查诊断,以排除是否是缺钙引起的软弱无力,发育落后,亦或是脑瘫。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看,发现越早,脑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治疗效果越佳。所以我们要尽早给患儿进行康复治疗。
02
坐。
当自己的孩子被诊断为脑瘫以后,很多家长就心急如焚,迫切的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跟正常孩子一样,所以除了在医院的康复治疗,在家里也会给患儿进行一些训练。
但往往就是由于训练不当而造成一些损伤,使患儿的后遗症加重,例如患儿腰背肌肌力差,在还无法进行坐位训练的情况下,家长就一味的让自己的孩子在没有辅助固定设备的情况下练坐,久而久之,患儿坐还不会,却练出了“脊柱侧弯”。
03
站。
家长们的心急治疗往往还体现在让患儿练站,通常患儿还没达到站立的肌力时,家长会拎着患儿的手让患儿练站,殊不知,此时家长正让患儿的膝部承受过重的负担,最后导致患儿膝关节过伸,加重膝关节的损伤,影响其以后的行走步态。
以上只是总结了临床比较常遇到的一些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其实类似误区还有很多。
家长的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并且导致患儿关节肌肉损伤、肩部和髋部疼痛或脱位、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甚至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温馨提示
所以家长在发现孩子不对劲时,一定要带孩子上医院诊查,让孩子病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家中给脑瘫患儿进行功能训练时,必须根据医嘱,了解患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治疗师的指导以及建议,不要一味求成,这样才能在家中正确的给脑瘫患儿进行治疗。